过分友善是一种病
陈丹青有这样一句话:我几乎从来不生气,因为我认为没必要,有问题就去解决,不要让别人的错误影响自己。这是我大多时候感到快乐的秘诀。但是,我不生气,不代表我没脾气。我不计较,不代表我脾气好。如果你非要触摸我的底线,我可以告诉你,我并非善良。
还记得周刊君曾经发过的文章《你弱你有理》吗?一味的迁就和善良,才是一种病。
文|邓若虚
“善良是不是美德,美国心理学家莱斯·巴巴内尔有新理解:善良的人害怕敌意,用不拒绝来获得他人的认可。大部分友善的女性一辈子都会被痛苦、鼓励、空虚、罪恶感、羞耻感、愤怒和焦虑折磨。巴巴内尔给这种病态人格取名为‘取悦病’,改变的第一步是学会说‘我要’。”
上面这段话是我昨看到的。我觉得这个科学理解是有道理的。
但是它上面说的“善良”跟“心地善良,为人正直”是有区别的。我觉得后者是人们必须坚持的东西,而他所说的“善良”其实就是“表面友善”或者“过分友善”的意思。弄明白这个意思之后,我觉得这个新理解是一项很重要的科学发现。
在生活中,确实有人是过分友善的。这种友善的起源是对社会的恐惧,生怕遭到别人的拒绝,生怕别人不认可自己,所以才不得已友善。这种人会对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的敏感,甚至别人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都会对他造成影响。我记得好像是林和生写的克尔凯郭尔的传记中,有一句这样的话,“一句玩笑都可以将他摧毁。”我想克尔凯郭尔也正是有这种病态人格的人。只不过克尔凯郭尔最终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出口,所以他也不必太过友善以获取别人对自己的认可,他可以通过写作来对自己进行肯定。
不幸的是,这种病态人格大多都是天生的。
如果一个人拥有这种病态人格,则会有这三种情况:
第一种,就是能够找到一个突破口,将他对社会的恐惧转移到另一种事物中去,以此来支撑他的脆弱。
第二种,就是马加爵、希特勒的例子。他们肯定在友善,或者尝试友善过后,才爆发出报复的想法。或者一些平时表面善良的人,却最终酿成杀人惨剧,也属此类。过分友善,并不代表真正的心地善良,而只是希望得到认可,然而一旦他们对这种认可感到倦怠,很可能也就转移到报复中去。
第三种,就是真正心地善良,但又有这种病态人格的人。他们并不能得到较多的关注,而对其它人来说,他们只是好人一个而已。然而,正如巴巴内尔所说,这种友善的代价就是他们内心遭遇极度的痛苦。而他们自身的才华、能力也可能会因为这种病态人格而无法发挥,整个人生只为别人好,他们不能忍受将自己的痛苦转移到对别人的报复上,也无法找到一个突破口,因为只能一辈子生活在这样一种痛苦中,成为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。
这些人,无论他最终以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,复仇或者忍受,他们的生活状态都会跟温饱不能解决的人是一样,非常苦。他们是我们社会的,还未被发现的心理弱势群体。
所以我很希望,对这方面有研究的心理学达人能够对这类人进行细致的心理研究。希望市面上不久就会出现这样一本心理学专著。希望这能引起社会的关注。希望他们能得到更多的关怀。
*作者:邓若虚,写作者,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译者,微博@螺丝灯。经授权发布本文。